随着消费市场环境的变化,北京五环以外的商圈也在因地制宜地探索发展路径。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塘沽商圈获悉,截至今年11月底,塘沽累计旅客量约170万人次,累计销售额超7000万元。这些客流的贡献部分来自于今年商圈举办的各类活动,如电影展、音乐直播、骑行比赛等。其中,明星云集的FIRST惊喜电影展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人们。不仅如此,商圈还通过与网红博主紧密合作、推出抖音潮流店等方式,进一步聚合流量。
由于新城商圈在交通便利性和客流密度方面难以与核心区相媲美,名人光环、潮流店铺和时尚,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可以帮助其将触角拓展到更远、更具体的地方。客户群体。不过,也有专业人士认为,商圈应形成固定、长期的活动策划,而不是过度依赖短期的名人流量。同时,各区商圈可以加入更多当地文化元素,体现该区的文化特色。
利用名人和时尚达人的势头
北京五环外的商圈也开始有意识地引进一些潮流、网红店来迎合年轻人。一方面,90后、2000后更容易受到视频社交媒体的影响,往往通过视频内容获取新的品牌信息,从而做出购买决策。
位于门头沟的花源坊今年入市时引进了罗永浩代言的交个朋友直播机构旗下的服装店Reload。据介绍,Reload主攻男装市场。 Reload运营经理徐惠林认为,人流量大的商业区、商场或交通枢纽是保证品牌曝光度和进店率的首选场所。
花园坊商业项目经理郝兆杰表示,盒马鲜生和Reload可以吸引喜欢时尚消费的年轻顾客。他们不仅会增强商场的时尚活力,知名品牌也有利于提升花园坊的整体品牌形象。
同样位于门头沟的潭谷如今已成为北京消费者的新郊游目的地。檀鼓利用线上渠道,不断扩大户外活动和演出的影响力,带动粉丝经济。 FIRST惊喜电影展现场,宋佳、殷桃、邓亚萍、佟丽娅、张若昀、刘浩存等20余位明星嘉宾亮相。回春丹、郭采洁等9组音乐人在每个日落时分献唱,电影节期间吸引了超过10万观众。人们来到塘沽。今年5月,棠谷与水木年华、东方精选合作举办草坪表演演唱会,网络抖音总播放量突破2500万。
塘沽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商圈累计客流量约170万人次,累计销售额超7000万元。
在邀请明星或引入互联网业态时,其背后可观的粉丝基础、品牌知名度、新颖的产品功能等都是商场考虑合作的重要因素。邀请明星参加活动可以增加商场的客流量和曝光度,也有助于商场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积极、时尚、高品质的形象。同时,这些活动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商场销售增长。
垂直博主打破品牌影响力
只有懂得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的项目才能快速出圈。北京郊游已成为北京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但“去哪儿”大多依赖于社交媒体的推荐。
越来越多的北京新城商圈尝试打通线上线下交通。塘沽商圈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小红书、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商圈内的活动信息、店铺介绍等,吸引用户关注和互动。同时,探谷还建立了自己的KOL、KOC等博主矩阵,拥有百余位博主资源。
商场与博主的合作通常包括资源置换、支付广告费等方式。博主以图片、文字、视频或镜头解说的形式在小红书、抖音等渠道发布内容。完成商城要求的点赞和转发数量后,最终将获得免费消费权或广告费等奖励。
同样的逻辑,Reload等网红店也利用品牌在抖音等平台积累的粉丝基础,将线上用户引导至线下门店,实现线下渠道的业务沉淀,增强用户粘性和品牌归属感。在此过程中,花园坊也获得了更多的曝光机会和流量补充。
明星博主、网红品牌带来的舆论聚集效应,不仅能在商圈快速传播品牌,还能培育更多的消费话题。你选择的博主类型与商圈本身的定位以及客群形态密切相关。例如,塘沽商圈位于远郊,家庭客户和年轻客户对社交、聚会、度假的需求强烈。因此,与其他商圈不同的是,塘沽商圈可以与户外、运动等垂直品类融合。与博主合作,基于合适的场地和环境开展艺术文化活动,以及骑行等户外运动活动。这也将有助于商圈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认知度,形成独特的消费心态。
私域运营带动公域流量
与城市核心商圈相比,新城商圈面临着更为明显的挑战,包括人口结构、交通可达性、经济活动丰富程度、基础设施配套等。与人口密集的核心城区相比,新城商圈可能面临人口密度低、消费能力有限等问题,这将影响商圈的商业活力和发展潜力,对吸引大规模投资和高端投资产生阻力。商业活动。因此,新城商圈需要更精准地迎合客群需求,及时积累垂直客群资源,转化为商圈的私域流量。
除了引入胡同山里的山地自行车文化空间外,塘沽商圈还在商圈内设置自行车站、自行车能源供应站等配套设施,打造自行车社区。今年11月,2024年门头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也将从塘沽出发。
除了骑行之外,利用滑雪活动扩大客流也是北京商务区的一大优势。今年12月,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体育局主办的2024-2025京张冰雪文化旅游季在延庆奥林匹克公园启动,内容涵盖冰雪民俗、冰雪活动、冰雪嘉年华、冰雪节等
值得注意的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等群体往往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其社区粘性和消费目的也明显高于普通顾客群体。活动及当地周边消费信息可以快速在公众中传播。在户外爱好者群体中传播、发酵。
抓住这种季节性客流非常重要。商圈可以创新商业模式。除了提供户外装备品牌、餐饮品牌等用品外,还可以开展户外用品租赁、运动训练、赛事组织等业务,从而扩大商圈的经营范围和收入来源。同时,商圈还需要注重在线积累客户群体信息,定期维护社区,让私域和公域流量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
探索当地文化差异
在当前消费市场需求转变、商业地产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的形势下,购物中心如何增强对消费者的持续吸引力已成为关键命题。
不仅是门头沟区,昌平、通州近年来也在文化、商业、旅游、消费融合方面发力。通州将逐步打造集原创艺术、演艺、娱乐、主题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形成文化、旅游、商贸一体化发展格局。
昌平区正在规划建设明代文化、文化、博物馆和旅游综合体,连接十三陵、居庸关等景区,打造明代主题旅游线路。同时,培育扩大娱乐、旅游、国内“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与邀请网红相比,我认为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更重要。不仅成本更低,而且效果会更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海文强调,要设计一些竞赛项目,并将这些活动纳入长期规划,而不只是短期爆发,既要源源不断,又要集中消费。 。此外,商圈还可以利用好直播等线上渠道,吸引更多同城消费者进行线上消费。
各区商圈可以加入更多的地方文化元素,体现本区的文化特色,而不仅仅是北京文化,让消费者在消费中能够有一定的形象认知,避免商圈之间的同质化。
近日,在2024北京商业论坛暨第20届北京十大商业品牌盛会上,北京投资发展商业管理总经理郑铮指出,在打造塘沽的过程中,公司坚持“本土化”。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历史文脉和自然禀赋,必须发挥项目的特点,避免同质化因素。
“北京想要进一步扩大专业消费,各地也需要开拓视野,加强合作联动。”王海文强调,商圈建设是集聚经济,单纯依靠区内客流是有限度的。同时,各区还要统筹商圈规划,包括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商报记者 何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