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机器人的受欢迎程度在边缘明显上升。
对于车企来说,几乎都选择了人形机器人赛道。
毕竟特斯拉已经有了雏形,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就成了各大车企最稳妥的选择。
例如,小鹏汽车近日在广州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新型AI人形机器人Iron。
公开资料显示,艾恩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
Iron“大脑”采用了小鹏汽车研发的图灵AI芯片,还配备了AI鹰眼视觉系统,可以让机器人360度观察周围环境和720度三维空间。
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它可以更好地感知周围的环境。
△熨斗整理厂内杂物
目前,Iron机器人已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投入实训,主要参与小鹏P7+车型的生产过程。小鹏钢铁未来将重点布局工厂、门店等场景。
同样早期的还有雷军。
小米两年前发布了人形机器人CyberOne。身高177厘米,体重52公斤。它是一个全尺寸的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背后的智能和机械能力均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内部开发。
2023年,小米剥离人形机器人业务,成立“北京小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亦庄国投战略投资。
2024年6月,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搬迁至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乔迁仪式上,小米团队宣布,目前正在推进旗下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达”在自有生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这也标志着小米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达”将正式转向特斯拉机器人“擎天柱”的工业制造路线。
除了自身的亲自参与之外,小米在机器人领域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例如,小米集团投资的小鱼智造专注于开发适合工业领域的大模型机器人技术,旨在打造能够适应各种任务的机器人“万能大脑”。
此外,雷军旗下顺为资本还参与了人形机器人公司御数科技的A轮和B+轮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小米在机器人领域投资了至少47家公司,总金额超过150亿元,覆盖机器人与自动化、高端装备、核心器件等多个产业链环节。 ,涉及智能制造、仿生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细分领域。
—
传统车企的“机器人觉醒”
当然,传统车企也嗅到了这种变化。
12月15日,比亚迪招聘官方微信消息显示,比亚迪将为全球高校2025届硕士、博士毕业生招聘具身智能研究团队。
此前,比亚迪主要投资于仿人机器人市场。
2023年8月,比亚迪入股致远机器人,即致慧君旗下致远机器人所属公司。比亚迪当时的认缴出资额为191.497万元,持股比例达到3.76%。
如今大规模招聘已经开始,也有人猜测比亚迪将亲自结束该项目,启动人形机器人项目。
据媒体报道,比亚迪第15事业部正在承接该项目,内部代号为“姚舜宇”。
但很快,比亚迪投资者关系部门表示不会对此消息发表评论,一切以公告为准。公司尚未涉足仿人机器人相关业务。
但大家都知道这个说法。相信比亚迪很快就会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有新动作。
与比亚迪类似,上汽集团也在投资仿人机器人。
2024年3月,上汽创业投资参与人形机器人公司致远机器人A3轮战略融资。
除上汽创投外,上汽金控旗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尚启资本、恒旭资本也在加大“投资早期、投资小企业、投资科技”的探索,积极布局新赛道。
2024年7月,尚启资本参与通用机器人初创公司LimX Dynamics的A轮战略融资。
与比亚迪不相上下的广汽于2024年12月8日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
该机器人采用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具备全地形行走能力,可在两轮或四轮模式之间自由切换。除了产品研发,广汽集团还布局智能机器人的生产、运营和应用。
据广汽集团透露,机器人研发已进入第三代。
无独有偶,两家大湾区企业都将在2022年涉足实体智能机器人领域,看来未来又将在新领域展开一场竞争。
将于2024年腾飞的大力士与重庆市财政局控股公司合资成立重庆大力士凤凰智能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于2023年底注册成立,注册资本约12.2亿元。近日,Cyrus还在公众平台上发布了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招聘信息,并于2024年9月14日申请注册ROBOREX商标,并于10月12日收到受理通知书。
据相关券商信息显示,目前凤凰智能涉及的机器人研发人员约有200人。如果进展顺利,该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2025年底实现量产。
2024年4月,奇瑞汽车联手人工智能公司Aimoga,共同开发并推出人形机器人Mornine,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Mornine未来将提供三个阶段的服务能力:
第一,做一名称职的信息提供者和产品顾问。例如,在汽车销售中心或展厅等环境中,它可以为客户的问题提供精确的答案,并通过语音或屏幕界面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和建议。
在第二阶段,Mornine集成了视觉识别和自主导航等先进功能,帮助客户完成产品搬运任务,自主导航并引导客户到达特定的产品位置。
在最后阶段,Mornine将整合它所学到的知识,成为人类主人的得力助手,包括照顾孩子和做家务。 (是的,就是理想汽车CEO李彦宏要说的硅基家族)
最后,还有一些车企将人形机器人、体现智能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但暂时还没有大动作。
如长安汽车、东风汽车等。
前者于2024年11月15日公布相关计划,表示五年内投资超过500亿元,到2026年推出长安飞行汽车产品,到2027年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转型。科技公司。
后者表示将打造“八大科技引擎”,打造“具身智能”的未来汽车。
对了,还有刚刚完成三场AI TALK的李想。他说,理想情况下他会100%制造一个机器人,但现在情况并非如此。
原因在于,目前连L4级自动驾驶汽车都无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也难以处理。
—
是“硅基家族成员”还是沦落为“展示柜”?
目前,全球已有数十家车企宣布部署人形机器人。
经历了“电动化”和“智能化”两波浪潮后,车企对下一个“奇点”更加敏感,正在提前谋划。
许多组织认为,人形机器人与汽车行业有一定的技术相似之处。人形机器人可以重复使用一些汽车零部件,例如视觉和激光雷达以及相关软件系统。
车企进军军用机器人或许不是一条熟悉的道路,但至少不是视而不见。
过去制造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积累,为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从智慧出行到智慧生活的技术跨界仍然充满未知和挑战。
人形机器人可以是未来生活的“硅基家庭成员”,也可能在市场冷酷的现实中沦为“展示品”。
我们距离机器人陪伴的未来还有多远?车企能否真正在这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机器人也将成为新一轮淘汰赛的开始?
机器人崛起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这条赛道注定不仅仅是掌声和光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