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让大家看到了开源社区的胜利。将了不起的模型开源出去,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获得机会,并且能够让他们在这个模型上做出更多了不起的事情。2 月 22 日上午,在上海西岸大剧院举行的 2025 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开幕式现场。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在发表题为《大模型时代的创新与思考》的主旨演讲时,对大模型时代开源的力量给予了充分肯定。
2 月 22 日上午,在上海西岸大剧院举办的 2025 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开幕式现场,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其演讲题目为《大模型时代的创新与思考》。澎湃新闻记者俞凯进行了拍摄。
另外,还可以从商业选择的角度来理解开源。当我们纵观 2023 年到 2024 年不同公司所开发的模型在企业实际使用中的比例时,会发现那些市场份额从高到低的大模型,其开、闭源策略各不相同,并且这种策略与它们的市场份额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他认为开源和闭源并非对立的商业模式。开源是全球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既是开源研究的受益者,如今也是国际开源社区的贡献者。
沈向洋称,在大模型方面,先前的研究重点为 GPT 模式,而如今的焦点变为 Reasoner 模式,此乃一种新的学习范式。GPT 模式属于“快思考”,主要借助数据驱动去预测“下一个 token”。Reasoner 模式注重任务的完成,允许进行反复试错与修正,与人类的“慢思考”更为接近。这种新模式能够逐步将复杂问题进行抽象化,并且通过推导得出解决方案,目前已在视觉推理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沈向洋倾向于将人机关系定义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他还呼吁大家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澎湃新闻记者俞凯进行了拍摄。
他认为在新的范式中,大模型里最难的事情之一是开源数据。他希望开源社区能够贡献更多数据,这样在新的范式里,大家能够一起取得更大的进步。
沈向洋提及,未来最为重大的机会,体现在人与机器的关系方面,也就是人机交互。回顾过去的四五十年,倘若哪个公司把握住了人与机器交互的入口,那么它就会成为世界上极为伟大的公司。
近期有关于人与机器的相处关系到底应该是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还是 IA(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智能增强)的讨论较为广泛。沈向洋指出,智能增强(IA)的含义是借助技术来拓展人类的能力,以帮助人们更为高效地完成任务,并非是要取代人类。他倾向于将人机关系定义为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他呼吁人们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