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都能察觉到,如今已然进入了 AI 爆发的时代。大厂以及创业公司每天都涌现出大量有关 AI 的新动态,我们追赶的速率始终赶不上市场更新的速率。整个市场处于紧张的状态,同时也洋溢着兴奋的氛围。
在这股浪潮之下,大家通常会将关注的对象聚焦在明星公司身上。可是当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会发现 AI 已经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很多公司未能等到黎明的降临,但这并不表明它们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
钛媒体 AGI 统计显示,从 2022 年 11 月 GPT 发布到 2024 年 7 月这段时间内,国内有 8 万家 AI 相关公司消失了。许多初创企业在服务器停机的前夜还在追问,他们究竟是被泡沫给吞噬了,还是在为未来而殉道呢?
此刻站在算力洪流奔涌的岸边,那些消逝的代码在数据湖底闪烁微光,那些消逝的理想也在数据湖底闪烁微光。当所有媒体都在跟进 AI 行业新动向的时候,我想用一篇文章缅怀那些在黎明前夜倒下的 AI 公司。它们曾经是上一轮 AI 浪潮里的明星,之后在 AI 黎明前走向了倒闭的结局,走向了卖身的结局,走向了创始人跑路的悲怆结局。
世界为 DeepSeek 欢呼之际,鲜有人留意到那些在黎明前消逝的星火。当我们从未来的某一时刻回首望去,它们的倒下又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呢?
图:豆包AI生成
波形智能:95后带队曾获千万融资,被卖后创始人入职OPPO
姜昱辰毕业于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其本科阶段的学业至此结束。之后,他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投身于人工智能博士的攻读之旅。在求学过程中,他拜自然语言生成领域的专家 Ryan Cotterell 为师。并且,他还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参与大语言模型的研发工作。2023 年,大语言模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像 GPT、Sora 等生成式 AI 迅速席卷了全球。出生于 1998 年的姜昱辰察觉到,AI 发展的契机已然来临。同年,姜昱辰做出了放弃在瑞士的高薪工作这一决定,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杭州,并且在杭州创立了一家名为“波形智能”的 AI 公司。
公司成立时间不足两个月,波形智能就达成了上百万的种子轮融资。接着,它与浙大团队携手推出了中文创作大模型 Weaver,这在当时是一个较为重大的突破。Weaver 大模型推出之后没多久,以 Weaver 为基础的小说写作产品“蛙蛙写作”正式开始发布,在网文领域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图:蛙蛙写作官网
2024 年 1 月,波形智能成功完成了千万级的 Pre-A 轮融资,这成为了波形智能的一个重要时刻。半年之后,“蛙蛙写作 2.0”正式发布,此版本达成了全链路的内容创作,其创作的范围涵盖了小说、剧本以及视频等诸多领域。该应用上线一年,注册用户数量超过了 30 万,生成的文本近 200 亿字。
然而几个月后,创始人姜昱辰将社媒账号签名进行了更新,更新为“now at OPPO”。接着,坊间开始流传关于波形智能解散以及卖身 OPPO 的消息。随后,波形智能确认了被收购这一事实,并表示“产品和公司仍在正常运营,均不受影响”。在 OPPO 收购波形智能之后,姜昱辰以及核心团队成员几乎都入职了 OPPO。
去年在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的大模型创业公司都面临着相同的窘境。在“AI 闭店潮”这种情况下,能够被大厂收购已经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出路了。
Afiniti:“老牌”明星AI公司,创立18年死于不赚钱
2024 年 11 月,已经创立了 18 年的 Afiniti 这一老牌 AI 独角兽宣布进入破产程序。
Afiniti 的创始人 Zia Chishti 曾年少成名且是一位企业家。1997 年他创立了 Align 公司。该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隐形牙套“隐适美”。直至今日,Align 在隐形牙套界仍处于 TOP 级的地位。2006 年,Zia Chishti 把 Align 的全部股份进行了清仓处理。之后,他开启了二次创业,创建了人工智能公司 Afiniti。
Afiniti 的主要业务是,依据算法给拨打客服电话的用户匹配合适的客服人员。这一模式在电信以及金融等以客服为重的行业快速展开,曾得到资本的热烈喜爱与追捧。公司在 2017 年完成了 D 轮融资,当年的估值突破了 130 亿人民币。那时,所有人都在揣测,Afiniti 或许会成为美国第一家上市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
图:2017年国内媒体对Afiniti的报道
Afiniti 发生坍塌这件事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并且它还完美地契合了新老交替所奏响的第一个沉重音符。
Afiniti看似拥有众多客户,但却并未盈利。即便已经融资至 E 轮,它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其资金链十分脆弱。到了 2021 年,前员工指控创始人 Zia Chishti 存在性侵及职场霸凌行为,Zia Chishti 因此辞去职务,这又为 Afiniti 增添了一道危机。
创始人出现丑闻让 Afiniti 的状况更加糟糕,然而更为严峻的危机还在后续。Afiniti 的算法本质属于静态规则引擎,在深度学习的这个时代已然成为“过时的东西”。GPT 使得客户对于人工智能的兴趣几乎在一个晚上就转移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上。
GPT 出现之后,有一批老 AI 纷纷倒下;在 DeepSeek 掀起热潮之后,那接下来倒下的又会是哪一个呢?
鹰眼智慧中医:中医数字化先锋,从港股收购到一夜崩塌
这家公司以“红外热成像+AI 算法”作为核心技术,试图借助科技来解决中医“千人千方”的个性化难题,然而最终却在一夜之间崩塌了。
鹰眼智慧中医在 2019 年成立。它是以中科院刘忠齐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李洪娟教授等科研团队的理论为基础打造出来的。该技术是“中医红外热成像+AI 多参算法”。董事长向军曾满怀信心地说:“中医的精髓在于个性化辨证论治,我们的技术能够实现‘千人千方’的突破。”
公司拥有一些很有特色的产品,像鹰眼 8 号智能舱体机,还有鹰眼 4 号智能机器人以及鹰眼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设备等。这些产品结合了“检诊疗评管”一体化系统,意在把中医“望闻问切”进行数字化。从网络上的公开信息来看,鹰眼智慧中医的产品曾经在 800 多家医疗机构和百余家大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2023 年底,港股上市公司江山控股进行了一项收购行动,即收购了鹰眼智慧中医 69.45%的股权。通过这一收购,江山控股试图借助鹰眼智慧中医的技术,来对大健康产业进行布局。
背靠上市公司的鹰眼智慧中医遭遇了资金链断裂这一老套剧情。2024 年 12 月,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吕继有在企业微信上突然发布了解散通知,内容为全体员工被解聘,公司停止运营。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缓冲期,甚至连被收购的价值都已完全消失。此时距离 GPT 掀起全球 AI 狂潮仅仅过去了一年时间。
图:网上流传的鹰眼智慧中医解散通知
“机器替代中医”的乌托邦,最终将成为了时代的昂贵注脚。
华夏芯:自主架构追光者,破产清算后技术资产被拍卖
2014 年,华夏芯(北京)通用处理器技术有限公司得以成立。在那个时候,国内的芯片行业依然要依赖 Intel、ARM 等海外的巨头。然而,华夏芯的目标是实现“全自主”,即从指令集开始,到微架构,再到工具链,全部都要进行自主研发。
2017 年,公司发布了中国首款 64 位高端嵌入式 CPU/DSP 统一处理器 IP 核。此款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的垄断。2018 年,华夏芯获得国民技术 1.4 亿元的战略投资,国民技术以 21.37%的持股成为华夏芯的第二大股东。
2020 年,华夏芯迎来了高光的时刻。它斩获了 2020 年度中国 IC 设计成就奖中的五大中国创新 IC 设计公司奖项,以及 2020 硬核中国芯最具潜力 IC 设计企业奖等。其技术实力得到了行业的认可。2021 年,已经构建起了由 100 多项全球专利组成的知识产权体系,弥补了中国国产异构晶片领域的空白。
如果没有稳健的经营,即便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也会走向末路。2024 年 4 月,华夏芯由于资金链断裂,其公司被申请进行破产清算。有 15 项软件著作权和 14 项专利,以 1 万多元的起拍价在京东拍卖平台上挂出。
图:有关华夏芯破产清算一案的公告
2025 年全球 AI 芯片市场迎来爆发之时,华夏芯所遗留下来的东西,也就是那些曾经肩负着“让 AI 更普及”使命的专利,已经到了未知买家的手中。这些专利就如同一簇火苗,还没触碰到黎明就已经熄灭了,它在提醒着后来者:在芯片长征的道路上,能够活下来比仅仅怀揣着技术情怀要更加残酷。
Stability AI:开源的神话难以抵挡变现所面临的寒冬,其创始人选择跑路,核心团队也随之瓦解。
2022 年 10 月,AI 文生图模型 Stable Diffusion 的幕后开发公司是 Stability AI。该公司宣布获得 1.01 亿美元融资。其市值飙升至 10 亿美元。凭借开源模型 Stable Diffusion 所掀起的图像生成革命,市场上催生出了大量的 AI 作图工具。AI 作图发展得极为迅速,如野火般蔓延开来。
图:Stability Al官网
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撕裂很快就表现了出来。Stable Diffusion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开源模式下,个人用户更愿意使用免费的社区版本或者第三方封装工具,这导致 Stability AI 的收入模式并不理想。
微软和 Adobe 等巨头进入后,AI 绘图赛道开始了价格绞杀战。在这个时候,Stability AI 已经用完了三轮融资,但却没有能够打通订阅制、API 调用等实现盈利的路径,其现金流非常紧张。
2024 年 3 月,创始人 Emad Mostaque 宣告辞去 CEO 一职。在此之前,Stable Diffusion 的核心研究团队已全部辞职,公司处于被出售的边缘。几个月之后,Stability AI 再度获得融资,在失去了核心人才之后,在面临被出售的边缘艰难地存活了下来。
它的经历在提醒着后来者,那就是在 AI 军备竞赛里,技术理想主义得与商业现实主义相嫁接。
美团的二把手花费了 5000 万美元。四个月之后,他将重要事务托付给了王兴。
王慧文是美团的联合创始人,他是与王兴一起打下外卖江山的重要人物。在 2023 年 2 月,GPT 在全球范围内大获成功,这让他察觉到了 AI 革命的气息。这位在互联网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将果断地宣布“携带 5000 万美元资金入场”,随后创立了光年之外,其目标直指中国版的 OpenAI。
诞生于光年之外自带光环:王慧文自己拿出 5000 万美元,公司最初的估值为 2 亿美元,有 75%的股份预先留给顶尖人才。不久,团队就聚集了“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以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刘江等厉害的人物,很快搭建起了一个 70 人的精锐团队。美团的创始人王兴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到光年之外的 A 轮融资中,并且担任董事,A 轮融资超过 2 亿美元。
2023 年 6 月,王慧文因患病而住院,光年之外在这一时刻瞬间失去了其灵魂人物。接着,美团宣布以 20.65 亿元的价格将光年之外全部收购,王慧文以 1 元的对价转让了股权,A 轮的投资人实现了“平价退出”,他个人投入的 5000 万美元也变成了沉没成本。这场收购在外界被解读为“兄弟救急”,即王兴接手的不仅有技术资产,还有一份江湖情谊。
美团以“救场者”的姿态进入后,创业者或许应该深入思考:你的护城河到底是技术信仰呢,还是巨头的收购清单?当下,王慧文已经回到了 AI 业务的一线,在美团带领团队对 AI 应用进行探索。
图:王慧文所在美团AI团队的情感陪伴产品
Character.AI 曾被当作 OpenAI 的对手,其创始人带领部分员工将公司出售给了谷歌。
2021 年,谷歌员工 Noam Shazeer 以及 Daniel De Freitas 对谷歌的官僚作风感到不满,于是离开了他们之前的公司。2022 年,这两人创立了 Character.AI ,其中 Noam Shazeer 担任 CEO ,Daniel De Freitas 担任总裁。Character.AI 是一款能够让用户创建自己的 AI 角色,并且可以和其他 AI 角色进行聊天的角色扮演应用。
Character.AI 的发展态势良好,在短时间内便获得了众多天使投资人和机构的资金投入,从而晋升为“AI 独角兽”。2023 年 3 月,Character.AI 宣告完成 1.5 亿美元的融资,其估值急剧上升至 10 亿美元。
2024 年 8 月,Character.AI 的 CEO Naom Shazeer 与总裁 Daniel De Freitas 一同离开。他们带着负责模型训练和语音 AI 的 30 名员工,投向了谷歌。随后,“叛逃员工”回到了原来的公司。而 Character.AI 剩下的 100 名员工则感到十分困惑和迷茫。谷歌表示会给予 Character.AI 更多资金,以助力其持续发展。谷歌宣称会为 Character.AI 提供资金支持,促使其继续成长。谷歌决定为 Character.AI 提供更多的资金,帮助其保持成长态势。
通用大模型的进化速度超过垂类迭代能力时,卖身给巨头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像 Adept、Inflection AI 这样的初创公司都未能逃脱被大厂“收编”的命运。在互联网时代曾经上演过“创业独角兽集体卖身”的一幕,如今这一幕又在 AI 舞台上上演了,而且节奏比那时更快。
结语
历史的剧本往往有相似之处:每当技术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夜,总会有一批先驱者在黎明来临之前献出了生命。
回看这些倒下的名字,它们的死亡证明上有着不同的病因。然而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先驱者的墓碑常常会成为后来者的路标。当我们对 DeepSeek 的对话深度感到惊叹时,不应该忘记 Character.AI 验证了人格化 AI 的可行性;当英伟达的市值冲破三万亿时,华夏芯的教训正在警醒新一代的芯片创业者。
图:豆包AI生成
2025 年的一个深夜,可能有某位工程师从光年之外的开源代码中找出几行有效的指令。某个投资人在复盘 Adept 的“尸检报告”时,突然领悟到了硬科技的生存法则。这些散落在 AI 进化链上的“失败基因”,最终会以另一种形式重新组合并获得新生。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技术深水区摸索的探险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关珊月,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