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成功案例背后的思考:幸存者偏差与不可复制的成功密码

今天聊聊成功案例的一些思考。

昨天刷到xx学院商业导师的直播间,满屏飘着"求带"的弹幕。

我看着橱窗里,《xx 项目赚钱课》已经卖出了 1000 多份。突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过去那些一直高喊着网店能赚钱、新媒体能赚钱,知识付费也能赚钱的,以及如今在贩卖“XX 项目赚钱密码”的,难道是同一批人在充当镰刀吗?

成功案例向来是最为出色且最为迅速的工具。故而,长久以来我对成功案例秉持着审慎学习的态度。

成功不可照搬复制,但能启迪借鉴。

一、幸存者偏差:你看得见的都是活下来的锦鲤

去年在一次饭局上,有一位做护肤品的老板对我说:“我们所采取的做法,就是完全仿照完美日记的私域打法。然而,为什么我们在做活动时,通过私信联系却没有效果呢?”

他还一直和我讲的学到的"爆品公式"“流量模型”。

我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便跟他讲:那些在市面上流传着的成功案例,如果没有经过解读的话,最终都会成为其他品牌的毒药。

为什么?因为那些被包装成学了就能增长的案例,其实只是别人用过的一种手段——他们能做到,而你做不到。

因为你企业的情况与他们不同呀,团队情况不同,资源情况不同,市场阶段不同,发展节奏也不同,甚至有时候还与运气有关。我曾有服务的客户,被别人当作成功案例来讲,但其实核心并非那样。

所以,当这些基础都变了,你照抄他们,凭什么能成功?

二、屠龙术困局:你的战场早就不在罗马

一直以来,有人焦虑地询问:“我按照成功私域案例的教科书来进行运营,为何我的 GMV 没有像那些案例一样提升 30%呢?”

你知道吗?在义乌,有很多老板娘。她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在直播间里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粉丝聊天。她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 GMV,也不知道什么是 LTV。然而,每次上架商品,这些商品总是在瞬间就被抢购一空。

她们是因为他人的案例而获得成功的吗?不是的。她们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成功的底层逻辑,也就是人性。

这让我想起《三体》中的降维打击:当全行业都在为方法和技巧而内卷时,真正的破局者或许正以你无法理解的方式重新构建战场。就如同拼多多凭借“砍一刀”突破了电商领域的壁垒,瑞幸通过 9.9 元的咖啡打破了星巴克的定价体系。

三、反脆弱生长:在混沌中淬炼真本事

上个月见到了一位 95 后老板,他从事宠物食品行业。在他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写着《失败案例》。从原料质检出现失误,到与达人合作出现翻车等情况,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创业开始到现在所经历的 143 次踩坑。

我问他,为什么不做“成功案例”?

他打开老客户群并笑着说:“成功有时要看运气,不太适合我们刚起步的团队。你瞧,用户昨天还在埋怨这次包装丑呢,而今天就开始催促我们推出联名款了,他们的需求变化比我女朋友翻脸还快。我们必须不断审视自己以及他人的失败案例。对于我们而言,不踩坑,就是最大的省钱方式,也是最快的成长途径。”

这让我想起任正非所说的“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决策”。别人还在疯狂购买直播地图和流量地图之时,杭州直播基地的 00 后主播已经凭借老客户的反馈,以及与供应链的合作来打造自己的新产品和新品牌。

四、写在最后

之前重看东方甄选的转型纪录片,有个细节很动人。团队在纠结是否要坚持双语直播的时候,董宇辉在白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用户需要的是情绪价值,而非伦敦腔。

这个决策未被写入任何操盘手册,然而它成就了东方甄选在 2022 年最为惊艳的翻身仗。

很多团队每天都在研究他人的成功案例,结果不是让自己的脑子越发混乱,就是即便抄袭了也无法取得成果。

创业者们,不要在别人的案例里打转。应该回到商业最本真的模样,把每个用户当成具体的人,在真实的炮火中校准自己的指南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晏涛,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45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