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理科生,非常关心 AI 的发展,同时我也是重度的 AI 使用者。在过去的 2 年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中国 AI 实现了史诗级的逆袭。
就在多数人不知AI为何物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用AI了。
2023 年 1 月是 2 年前的时候,我在那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用 GPT 有感:一个新时代正拉开序幕》,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了 133 万。在 10W+就被视为爆款的那个时代,这篇文章为何能成为超级爆款呢?原因有以下 2 个。
首先,知道AI的人不多。
当时,AI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多数人对它没有概念。由于陌生,所以人们产生了好奇。“稀缺性”是算法所衡量的重要因素,并且也是这篇文章走红的主要原因。
当时,我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读者在后台表示很吃惊。
我问:老王的老婆很不错,老李该不该出手?
这种行为是不道德且不尊重他人婚姻关系的。不应该去做这样的事。而且,这种行为还有可能给老李及其关系带来损害。
如果依照语言的逻辑严格来看,这句话存在很多种理解方式,例如:
老王的老婆(人品)很不错,老李该不该出手(帮助她)?
显然,GPT 并非毕业于正经学校,其数据来源为无边无际的网络。在网络环境中,若(老王)与(老婆)这两个词出现在一个句子里,AI 便会自动将其理解为男女之间的事。
GPT不仅读懂了你的嘴,还读懂了你的心!
过去的搜索模式较为死板,是一对一的形式。而 AI 的回答却更能打动人心,给人带来惊喜,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其次,使用AI的人很少。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感受很憋屈。当时国内的 AI 产品比较弱,而美国处于绝对垄断的阶段,对中国用户进行了严密的防守和限制。要注册 GPT 必须使用美国的电话号码,所以我只能请求我的美国朋友帮忙。当时,我为了体验另一个美国 AI 产品 Notion AI,遭遇了一些事情。我被淘宝的黑中介骗了,他们承诺可以使用一年,但实际上不到 2 个月,账号就无效了。我向淘宝进行了投诉,然而卖家的账号已经被注销了,我的钱就像肉包子打狗一样,有去无回。
由于使用难度较高,真正使用过 GPT 的自媒体作者数量极少,关于 AI 的文章也不多。而我算是抢到了先发优势,这篇文章因此一炮而红。
说实话,当时我对于中国 AI 的发展持悲观态度。我内心深处感到焦虑,原因很简单,因为国内的 AI 产品几乎是零。
2020 年,GPT - 3 被发布。它的参数量达到了 1750 亿。其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它能够支持多种语言任务,像文本生成、翻译、问答等。并且它还具有少样本学习的能力。
2022 年 11 月,GPT - 3.5 架构得以发布。此架构结合了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对对话交互进行了优化。同时,用户注册数量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
2023 年 8 月时,百度的文心一言开始向全社会全面开放。我对其进行了几次使用,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当时,很多媒体都在进行炒作。iPhone 换代之后,会集成 GPT。届时,中国的 iPhone 将无法使用这项功能,中国手机也将被美国彻底甩开。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塑造一种氛围,那就是美国要再次更换赛道,从而甩开所有的对手。
史诗级逆袭
但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中国追赶的步伐极为迅速,中国 AI 的逆袭十分突然。2025 年初,DeepSeek 突然出现并横空出世,这改变了美国 AI 平台一直以来的傲慢态度。面对开源免费的 DeepSeek,美国的同行们不得不放弃对其进行封锁。
如今,美国的 GPT、Gemini、Grok、Claude 等 AI 平台,已完全对中国用户开放。Perplexity 更是直接采用了 DeepSeek 的 R1 开源模型。国内朋友对 Perplexity 很陌生。Perplexity 是美国的 AI 热门产品。Perplexity 的单人搜索频次比谷歌多 2 倍。它的用户超过一亿。其估值超过 100 亿美元。
这是魔幻的一幕,一个中国人绕了一圈后到达了美国的 AI 平台,然而使用的却是中国的 DeepSeek R1。现在回顾,感慨颇多,2 年前的那种窘迫情形依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我忍不住要吐槽,美国这些 AI 的名字很别扭,它们总是很拗口。像 GPT、Gemini、Grok 这些名字就很奇怪。尤其是 Perplexity 和 Anthropic 公司的 Claude ,连美国人都在抱怨,觉得这些名字很糟糕。相比之下,DeepSeek 的名字则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它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在取名水平上碾压了对手。
如今美国的 AI 大模型,投入了几千亿,看上去并没有特别出色的效果。在 GPT 4.5 发布的时候,围观的人寥寥无几,其围观人数甚至还比不上 DeepSeek 日常所写的小作文的人数。
施密特称,中国的 AI 有可能在最终获得胜利。这是因为中国具备产业的支撑,同时拥有更为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大语言模型耗资巨大,原本已找到变现途径,即直接收费。然而,半路出现了 DeepSeek,它彻底开源且可免费使用。奥特曼的 GPT 和马斯克的 Grok 都不知所措。面对 DeepSeek 的压力,美国巨头处于两难境地,收费则会失去用户,免费则会亏本。
这些投资惊人的大模型产品经过几番纠结后,只能硬着头皮,并且扭扭捏捏地开放部分免费。
举个例子,GPT 存在免费版,然而其功能不佳,限制还很多。倘若用户想要使用与 DeepSeek R1 相当的功能,每个月就得付出 200 美元的代价。看到此处,或许有人会觉得价格昂贵。实际上,如果没有中国 AI 平台的诞生,你甚至都没有付钱的资格。
游戏科学的创始人冯骥曾说,DeepSeek 是一项科技成果,其重要性堪与国运相提并论。
但是,DeepSeek 爆火之后,问题就出现了。在我写的几篇关于 DeepSeek 的文章下面,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评论:一天到晚服务器都很繁忙,该怎么解决呢?
因为当前存在问题,“问小白”的工程师们持续日夜加班,不断进行更新迭代和优化。目前已经接入了 DeepSeek-R1 满血版,其精度与官网同款,为 FP8 精度。这样不仅解决了“服务器繁忙”的状况,还在 Web 端上线了更多的新功能。
「拍题答疑」功能
使用这一功能时,开启“深度思考”是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解题思路。
前几天,我儿子向我询问一个高中数学的向量问题。我早已将向量的概念遗忘了,这可让我犯了难。就在这时,我想到了可以向小白求助。我直接拍照发送给小白,问题立刻就被解决了。并且小白还会详细地说明思考的全过程,直接命中了家长在面对这类问题时的痛点。
我在此向大家示范这一功能的使用方法。在 Web 端或 PC 端上,用户能够以文字输入的方式,将题目输入到对话框中;也能够通过上传图片的方式,将题目输入到对话框中。
我把这道题截图后,上传到了Web端:
问小白经过 15 秒的深入思考,将解题思路展现出来,并且把演算过程也展现出来。
最后,得出答案并给出了考点总结:
问小白仅用 15 秒就把这道复杂题目解答得很完美,就像请了个家教,免费且随叫随到。既大大缓解了家长辅导孩子的压力,又显著提升了孩子的学习效率。
「推理画图」功能
小白的满血版 App 端和 Web 端同步新增了推理画图(R1)功能,此功能弥补了 DeepSeek 基础版无法生成图片的缺陷。当开启「深度思考 R1」后,推理模型能够理解用户输入的抽象描述词,并且可以对其进行自动扩写。
我的使用体验表明,问小白在语义解析方面表现优于其他产品,问小白在描述词扩写方面表现优于其他产品,问小白在上文理解方面表现优于其他产品。
以下是我在Web端的操作演示:
点击“图片生成”后,进入图片生成页面。在这个页面,可以先选择风格和尺寸。我选择了风格为「赛博朋克」,尺寸为「16:9」。接着再输入「中国 AI 的史诗级大爆发」。
问小白思考了 14 秒后,给我生成了一个赛博朋克风格的中国巨龙。
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案例演示,大家已经对“问小白 DeepSeek R1 满血版”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已经清楚它的相关情况了。大家对“问小白 DeepSeek R1 满血版”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它能够在 iOS 客户端、安卓客户端、PC 客户端以及 Web 端实现多端协同。它高效且好用。它不仅是像我这样的自媒体人的好帮手,而且也是普通打工人和学生党的好搭档。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感受下试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