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支点,杠杆与效率。
作者|张鹏
编辑|Ray 郑玄
2025 年到来后,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黑神话:悟空》打开了国产 3A 游戏在全球市场的想象力。小红书一夜之间有大批“洋抖难民”涌入并实现全球破圈。宇树机器人爆火于世界。DeepSeek R1 掀起了震撼硅谷的推理浪潮。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给人以这样的感觉:与过去的基建出海时代、物流电商时代相比,有了显著差异。例如,获得突破的速度变得更快了;“海外适配”的投入变小了;企业越来越以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为核心,能够迅速形成“同心圆”国际化,而不再是在每个市场单独划一个圆。
这些连续案例与传统出海叙事完全不同。单独看这些案例,它们都有各自特定的原因,似乎不可复制。但如果认真思考其背后,会发现有一些基本环境和逻辑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支点、杠杆与效率确实正在改变。
01
轻资产+「特长生」模式开始涌现
在我的记忆中,中国企业处于全球化 1.0 阶段时,多是以公路、铁路、机场、通信、物流等基建性业务作为代表的。同时,是以相对低价产品的海外出口为主要力量的。其本质是“钢铁包裹的远征”,也是“低成本的产品和能力替代”。
这一时期,不考虑海外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基建,也不提简单的产品出口。中国市场化企业在海外的市场和品牌突破需要经过漫长的努力。例如,当年华为在全球派遣了众多的开拓者,要拿下一个区域的核心客户,甚至该区域的负责人可能都要经历三代:第一代去破冰并交朋友;第二代赔钱去开单;第三代才能真正建立长期业务。不同阶段的区域领导者都需要具备适配该阶段的气质。三代人需要前仆后继,才能够站稳脚跟。并且,面对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同市场习惯、法规习俗以及营商环境,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从 0 开始重新做起。
最近 10 年,中国制造业极为发达,同时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这使得中国企业步入了国际化 2.0 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像 TikTok 那样将中国互联网产品经验向全球输出,以及像 Temu、Shein 那样将中国供应链能力封装整合到极致,都取得了比国际化 1.0 更为迅猛的增长速度。他们的特点在于将中国的能力和经验聚焦于国际市场,会分出团队到海外单独开展工作。而且这背后的投入是相当巨大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数量极少。
在这同时,另一种模式也在开始酝酿,这种模式是“同心圆国际化”,并且它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技术发展而开始酝酿的。DJI 等以智能硬件为核心的企业,开始采用相同的产品。它们立足中国进行研发和生产,却在全球销售“更好的产品”,还建立了“更强的品牌”。这些企业开始引领全球一个品类的发展,也开始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
因为是同心圆的国际化,所以圆心向外输出的能量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对于在海外画圆这件事,他们反而开始去追求更高的效率。
这些企业的故事曾被视为榜样和旗帜,然而其中最值得深入思考的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正逐渐回归到其本质追求。这种本质追求是更好地进行创造,而非仅仅更努力地进行销售。要将更多的投入和突破聚焦在技术、产品和审美方面,并且以这些方面为支点,以更高的效率去拥抱世界。
业务进行全球化扩张时,要努力摆脱客观地理条件带来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和服务资源。借助发达的数字化甚至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加成,即便以较小的团队和投入规模,也能够支撑起一个服务全球的生意。
这件事发展到如今,有越来越大的可能不再仅仅是少数企业的“传奇”,而是能够被复制的方法论。因为他们证明了企业在揭开国际化迷雾的那个时刻,无需先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国际化三好学生”,无需先把某一项能力做到满分成为特长生,其他的“短板”自然会有越来越成熟的外部系统来进行解决。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我从阿里云得知了一家创业公司,名为极睿科技。它于 2017 年成立,是一家“AI 电商全链路内容工厂”。极睿围绕服装零售,陆续推出了多个维度的产品矩阵,包含图文排版、商品拍摄、短视频合成、多语言视频翻译等。目前在中国,已经有超过 2000 家品牌客户得到了服务。这些品牌客户覆盖了 4 万家电商店铺。并且先后获得了伊芙丽、施耐德电气、水星家纺、九牧王等超级客户。
在此基础之上,极睿科技把 2025 年的重心置于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他们的“圆心”源自于自身拥有自研大模型,能够迅速从无开始为上千家大客户提供服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范围内。
这种能力以前对于一家处于这种商业模式和赛道的创业公司而言,是较难具备的。 这种能力在过去对于一家具备这种商业模式和处于这种赛道的创业公司来讲,是不太容易拥有的。 这种能力此前对于一家有着这种商业模式和处于这种赛道的创业公司来说,是不容易具备的。他们的大模型所带来的业务能力,其背后是借助阿里云所提供的 CPU 和 GPU 服务器、弹性计算、数据存储、内容分发网络(CDN)以及 AI 服务等多种服务来进行“外骨骼支撑”的。这使得极睿科技的研发进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支撑了极睿科技客户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全球化逐渐成为了真正能够实现的战略目标。
类似的利用中国科技平台的“外骨骼”能力来推动国际化 3.0 的事例,在如今火爆的智能汽车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中也有体现:小鹏汽车便是其中表现优异的。
近两年,进入欧盟市场对于中国智能电动车走向世界而言,是必须提前进行布局的关键一步。然而,欧盟不断出现的隐私保护法案以及数据管理法案,对于那些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的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的车企来说,是不太友好的。
在欧盟市场,阿里云提前进行了投入,并且以最严格标准通过了当地的安全合规认证,从而确保了车联网数据的安全流转。对于小鹏来说,这意味着能够一步解决安全隐私方面的困扰,同时也为其全球化进程按下了加速键。
这样的案例有不少。小红书是出海企业且近些年来在全球爆火,它是阿里云的客户;米哈游是出海企业且近些年来在全球爆火,它是阿里云的客户;涂鸦是出海企业且近些年来在全球爆火,它是阿里云的客户;叠纸游戏是出海企业且近些年来在全球爆火,它是阿里云的客户;携程是出海企业且近些年来在全球爆火,它是阿里云的客户。可以说,顺着阿里云的客户去观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3.0,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方法论”,而非“传说”。
总结而言:从传统的以资产负债表为方式的扩张,转变为依托云服务的智能时代的新增长策略。
02
国际化 3.0,一定是「云原生的国际化」
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能力进行有效的封装,以及对商业方法论进行抽象和蒸馏,或许就是云原生时代那朵云最为重要的意义所在。
“封装”这一词语,最早源自半导体行业。它意味着将一个芯片的不同模块或者不同 IP 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 SoC 芯片。
芯片设计工程师依靠 SoC 与封装概念,无需对一个 CPU 中的上千亿晶体管了如指掌,就能够依据不同 IP 的组合来开发不同功能;手机与 PC 企业依靠 SoC 与封装概念,无需了解 3nm 是怎样制成的,就能够对其加以利用并推出新的产品。
历史上看,这种将复杂知识与经验进行浓缩和封装的能力,使得技术能够以更低成本被更多人掌握。在此基础上,企业有了各自聚焦于自身核心能力的机会,并且能够依托此能力推动产品实现跳跃式发展。
今天,中国企业必然要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环境中发展。这样的中国企业,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获得 SoC 的能力封装加持。
大模型是对历史知识与认知的抽象以及集成化。企业只需进行一个 API 调用,就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加速。云服务的本质是对企业 ICT 与软实力的封装。
所有有进取心的企业在过去两年的大模型浪潮中,都会对云与 AI 怎样更好地结合产生越来越迫切的需求。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 50%的新增算力需求是 AI 算力。其中,训练侧的增速每年能达到 4 到 5 倍,推理侧的需求随着 DeepSeek R1 等模型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增长。
但建设一个大模型专用的硬件集群并非易事。
一个行业内有这样的共识,即当模型达到千亿规模时,与之对应的训练侧集群的建设,从过去的万卡级别,发展到了十万卡规模以及二十万卡规模。并且搭建这样一个集群,即便对于世界上最顶尖的科技巨头来说,也需要数月的时间,甚至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
毕竟,十万张卡简单地堆在一万台服务器里是无法自动运行的。甚至,要让十万卡集群至少发挥出九万张卡算力总和的能力,这也是一个非常庞杂且顶尖的系统性工程。
芯片之间、服务器之间以及集群之间,怎样进行并行计算与数据传输呢?怎样避免因一个 bug 而使整个训练过程重新开始呢?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硬件铺设,暂且不说卡和钱的来源,大模型推理的能耗是传统搜索的十倍,那么怎样做好供电管理,怎样做好散热,这也是一门不浅的学问。
这背后需要多种能力,包括算子优化,需要搭建推理框架,需要进行编译器优化,需要实现弹性部署,需要用到液冷技术,还需要进行 IO 优化等。
还是那句话,倘若这些能力无法被有效地进行封装,那么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就会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技术时代而难以突破。
阿里云这样的“新基础设施”非常重要,新时代企业应该善用它,甚至应该期待它成为与中国供应链类似的“可以全球投射的竞争力”。
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大模型公司在阿里云上运行。80%的中国科技公司、65%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 60%的 A 股上市公司都在使用阿里云。我查看资料后发现,在全球范围内,阿里云已为海外的 30 万+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包括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 500 强企业,并且累计支持 25 万+中国企业走向海外。
今天的云,不再仅仅是当年的那种“新算力组织方式”。它不仅是对超大规模、弹性、异构 IT 技术的封装,更是对经验与认知的封装。对于阿里云而言,它需要世界一流的技术,同时也需要中国超一流企业的认知与经验的蒸馏。它要成为基础设施,在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3.0 阶段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才应当是阿里云新的目标。
目前来看,我认为阿里云有几个关键的选择是比较妥当的。例如在 2023 年,阿里云提出了“成为 AI 时代最开放的一朵云”这一理念,并且坚定地支持用户的多云策略。这一思路背后所蕴含的,是对大部分全球化与出海企业真实需求的洞察。在出国的过程中,企业对于如何选择云服务,不仅要考虑其背后的技术能力,还需要依据不同地方的法规以及营商环境,有针对性地去选择不同的云服务商、不同的云产品,甚至包括自建计算中心在内的不同计算基础设施。
比如在当下大模型带来的智能生产力时代,企业的需求难以仅通过一个“通用系统”予以解决。因此,我始终认为千问的开源是一个极为正确的举措。当下,Qwen 开源模型的累计下载量已突破 1 亿次,其衍生模型与应用超过 10 万个。阿里云在多模态方向有从五亿到千亿不同尺寸的模型推出,在长文本方向有从五亿到千亿不同尺寸的模型推出,在视频生成方向有从五亿到千亿不同尺寸的模型推出,在 MoE 等主流方向也有从五亿到千亿不同尺寸的模型推出,这显然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我认为软经验比硬实力更为重要。在如今“轻资产国际化”的这种新模式面前,阿里云一路走来历经坎坷。它曾支撑过春晚的抢红包活动,也应对过那种“变态”的春运状况,还扛住了长达十多年的双 11 考验,在云上处理过每天十亿的包裹量,为抖音、快手等提供过超高弹性需求的服务……阿里云经历过这些就足够了,最好别让如今的中国企业再去经历一遍这样的情况。
无论“反全球化”的逆潮是否在制造更多阻碍,我认为中国企业在拥抱世界的目标上别无选择。而国际化 3.0 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要以更高的效率去应对阻碍。
在这个历程中,在这个特定的技术时代,“云原生”这个词的定义需要进一步拓展。因为“云原生的国际化”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以,压力给到阿里云,需要加油好好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