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雷军成顶流企业家:大众为何慕强却爱其「示弱」?揭秘雷军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

雷军迎来了一个“反 DeepSeek 时刻”。如果说“DeepSeek 时刻”意味着奇迹降临,那么“反 DeepSeek 时刻”则意味着滤镜褪去。

大家都知晓,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反资情绪犹如洪流一般,“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有些大佬被卷入了这股漩涡之中,而有些则果断地选择了急流勇退。

大浪经过淘洗,最终淘出了一个“雷军”。昔日只有马云才拥有的风头被他接了过来。“霸总爽文”将他作为关注对象,“雷学行为研究会”也缠着他。汽车圈、数码圈、营销圈、高校圈以及 AI 圈都会对他予以关注。

有热搜圣体护持的雷军,何以成「新造的神」?原因有太多太多。

其中有一种说法很值得琢磨:雷军能够成为企业家中极为顶尖的人物,原因在于大众崇尚强者,而他们所崇尚的其实是懂得“示弱”的那种强。

此处的“示弱”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能够降低自身的姿态。其二,能够对大众产生共情。

但在刚过去不久的那场事故中,雷军却俨然破了金身。

事发之后,雷军每天至少会发布两条微博,然而此时他却缄默了许久。催促他回应的那些声音,与他一直以来“保持定力”的表现相互作用,共同引发了“雷军的沉默震耳欲聋”这样的评价。

4 月 1 日 22 时 19 分,雷军打破了沉默并做出了回应。他称自己“不会回避”。然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这种感受,再加上遇难者家属给出的一句“虚伪”的点评,使得雷军的回应引发了褒贬不同的反响。

图片

雷军于4月1日22时19分做出了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满屏文章下面,总有些人质疑那些质疑:

每年那么多事故,为什么就偏要盯着这一起,就因为它是小米

BBA与丰田大众出过不少事故。它们出事故后,你们会直接去找 BBA 的负责人,会要求丰田章男、奥利弗·布鲁姆出来作出回应吗?

什么叫「似是而非」?这就是。

01

遇难者家属为什么要「事故不决找雷军」?

不排除有线上拦轿喊冤的情结在,更重要的因素恐怕还在于:

1,现有的常规诉求表达通道淤塞。

小米汽车方面在 4 月 1 日 12 时左右作出回应。回应称,专项组会在警方的许可和指导之下,与事故遇难者的家属取得联系,并且会全力协助处理善后事宜。

可遇难者小罗的父亲 1 日晚表示,小米未与他们对接,他们一直在不断地联系小米公司和客服,并且只能通过客服渠道联系,客服很官方地说此事已上报,让他们等待通知和回复,但到现在仍未收到回复。

其次,遇难者家属爆料过程并不顺利。

家属提到爆料的过程不是很顺畅。同时,事故是在 3 月 29 日晚上发生的,而到 4 月 1 日才开始发酵,这其中的情况,懂的人自然都明白。

在此情形下,要求家属走流程、等通知,是残忍的。

图片

就这种情况,谁又能苛责家长喊话雷军呢?

2,若是不@雷军,恐怕很难引起关注。

雷军如同一个行走着的热搜收割机。向他喊话,这种行为是将事件变得“公共化”的最为高效的途径。

做自媒体的都明白,标题中是否蹭“雷军”,这或许对应着流量方面十倍的势能差异。

家属找客服,大概率得到的是一套标准化话术。而找雷军,才是能倒逼小米官方引起足够重视的唯一途径。因为喊话雷军能够为事件的传播力增添力量。

这是一个既实际又无奈的办法。如果不向雷军喊话,那么他们的声音很可能连被听见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跟此前有农民工拜河神讨薪如出一辙。

更何况,驾驶者小罗是雷军粉丝,另一名遇难者母亲也是雷军粉丝。

雷军的粉丝认为,有“买车时看雷军”这种情况,就一定会有“出事故找雷军”这种情况。

02

公众又为什么「事故不决找雷军」?

这归因于两点:其一,雷军与小米紧密相连,小米就是雷军,雷军也就是小米;其二,小米官方所做出的回应,无法让人产生信服之感。

很少有人会因为丰田章男而购买丰田。懂得行的人购买丰田,或许是冲着 THS 混合动力系统以及 TPS 精益生产模式而去。然而,绝大多数人购买小米 SU7 都是冲着雷军而去的。

否则,你很难明白为何有那么多人愿意掏出二三十万元来购买一款问世仅 1 年的汽车。

大家都知晓马斯克“不进行营销与公关”这一情况。原因在于马斯克与特斯拉紧密相连且相互绑定。他在 X 平台上拥有上亿的粉丝,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正是这些因素共同撑起了他的“广告场”。

在国内,能与马斯克相媲美的当属雷军了,李想得往后排。雷军的 IP 与小米汽车紧密绑定,形成了类似“爱豆与应援物品”的关系:许多米粉为雷军打 call,这成为他们为小米汽车买单的核心原因。

部分米粉购买小米 SU7,他们购买的是雷总的人格魅力,购买的是雷总对粉丝的宠爱。

雷军的拥趸们会把他的微博当作“赛博许愿池”。小米 SU7 摊上事之后,找雷军是很自然的事情。

找雷军,本质上是源于信雷军。

还有,小米官方起初的回应几乎是槽多无口。

图片

小米官方起初的回应饱受诟病。

公众号「智识漂流」就对那份回应的欠妥处做了总结:

措辞方面,避免使用“三人死亡”“车辆爆燃”这类核心信息,而是用“深表痛惜”来表达,而不用“深切哀悼”。

时间线上,会选择性地披露一些时间节点,像 17 分钟前的分心提醒以及 8 分钟前的脱手预警等。这样做营造出了“驾驶员分心→接管不及时→操作失误”这样的一种观感。然而,实际情况是事故发生在 NOA 退出后的 1 秒内,也就是 22:44:25 接管到 22:44:26 碰撞。这中间存在着时间断层,暗示性的叙事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驾驶员的责任,却回避了智驾系统在风险预判能力方面的技术争议。

在内容方面,对于家属提出的“车门无法解锁”“电池热失控时间”等极为关键的环节,并未作出回应。声明中宣称“碰撞前时速 97km/h”,然而却没有说明这个速度是否超出了 A 柱、车门等结构件设计的承压阈值。公开的数据仅仅截取了 NOA 退出后 1 秒内的操作记录,却没有披露系统在施工改道场景下的障碍物识别距离以及减速逻辑等关键参数。

话术设计方面,着重强调了“NOA 退出后进入人驾状态”。然而,对于两个核心争议却未作出回应,其一为为何系统在施工改道场景下仅仅提前 1 秒进行预警,此预警时间远低于人类的反应时间;其二为标准版 SU7 未配备激光雷达,那么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复杂光照条件下的识别可靠性是否存在不足。

找雷军,也是不满其官方选择性披露的迂回表达。

03

从网络反应来看,有些人顺着“为什么要‘事故不决找雷军’”这样的论调,进而衍生出了“逼他回应是道德绑架”这样的结论。

我认为,在调查结论尚未得出之时,便要求雷军认错并道歉,这确实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我理解,在那种容易招惹过错的舆论气候当中,企业的一把手在遭遇舆论危机之后,难免会感到难以应付,左右为难。因此,他们宁可不去表现出色,也要避免出现错误;宁可稍微延迟发声,也害怕引发第二次的舆情状况。

在 3 条人命的面前,一直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雷军及时表达了哀悼,这难言过分。

他面对的遇难者中,有一些是极度相信他的米粉。很多网友对他也有着特别的期许,这份期许并非附加的义务,而是一种舆论平衡,即“享了高调的红利,就要承受高调的代价”。

雷军称自己“到了这个时候,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再继续等待了”。或许要等事故原因完全显现出来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然而说出“对三位逝去生命的女孩表示深切的哀悼”这样的话,确实不需要等待那么久。

哀悼性表达的反应时间过长,这与“雷军”的形象不太相符——他之前积累的善于共情的形象,肯定在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中消散了不少。

如果之前有谁对雷军进行了道德绑架,那么实际上是雷军通过自己的沉默对自己进行了绑架。

他用深夜回应解开了那道缰绳。然而,“虽迟但到”这种情况未必能被很多非“护雷宝”人群所容忍。

有些人发出了“为什么要‘事故不决找雷军’”的疑问,这是因为他们秉持着“驾驶者该担主责”的逻辑,不得不说确实有这样的情况。

很多网友至今认为,是驾驶者小罗自身操作有误。他们依据“轻信智驾就是放弃生命”的逻辑,推断出女生小罗是自己害死了自己的结论。

罗某作为遇难者的父亲,从他的说法来看,他曾劝说女儿不要盲目相信智驾。之后,女儿表达出了与之相反的看法。

图片

「盲信智驾等于放弃生命」从道理上讲,确实没毛病。

毋庸置疑,轻信智能驾驶就是驾驶者在为自己的认知付出代价。并且可以相信,事故的最终调查结论也将会指向“驾驶者罗×需为该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找雷军,并不意味着要让他或小米承担全部责任。舆论只是在可讨论的空间内,循着关心的方向进行话题延伸,同时也是在遵循“为逝者讳”的舆论转圜。

事实上,从这件事来看,雷军和小米确实绕不开许多追问。一方面是之前对自身智驾的宣传,另一方面是如今的“只给 2 秒反应时间”以及“车门没有自动解锁”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直接面对并进行审视。

04

说到底,不能不考虑现实而反向去质疑那些在遇事不决时会找雷军的质疑者。

遇难者家属和大众认为,“事故不决找雷军”是很正常的,而不找雷军则是不正常的。

最基本的依据是:雷军名声够响;雷军享受到了流量红利。

在此事上,我认为评判是非确实该回归基本事实。

事故涉及的车辆为 SU7 基本款,它没有内置小米之前所宣传的“电芯倒置技术防爆”这一功能。

机械拉手究竟是因为结构变形而致使拉手失效,还是由于用户存在认知盲区而产生的设计缺陷,这需要通过调查来弄清楚,并非是小米独自就能够回应的事情。

我也不希望就此雷军跟小米因为这一「劫」而陷入永夜。

雷军的光环使得小米汽车被推到了力压蔚小理们并与特斯拉进行 PK 的国力角逐前沿位置,而这起事故又让小米汽车被贬到了“组装厂的试验品”的不堪境地,这终究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跳动。

不冤枉也不纵容,不能因为是国产的就过度地抬高它,也不能因为仅仅发生了一起车祸就对其全盘否定,或许这种态度会更加理性。

但毫无疑问,雷军和小米在此次事故中的表现有很多减分项。

出事故后怎么解,几乎是车企在汽车量产后的必答题。

小米在SU7批量入市后,就该做好事故次数增多的准备。

图片

小米SU7批量入市后,雷军跟小米就该做好被曝出事故的准备。

近期口碑出现反转的特斯拉,曾经发生过多起事故。2018 年弗洛里达州特斯拉事故发生后,向来表现冷血的马斯克主动联系了逝者的父亲,他说:“没有什么比失去孩子更糟糕了……我的长子在我怀里死去,我能感受到他最后的心跳。”

雷军向来愿意“示弱”,但却没有在第一时间表达悼念,这是不恰当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值得雷军和小米进行反思。

除此之外,再谈一些其他的话:民族企业的身份不应该是能够躲避舆论监督的“豁免牌”,而应该是珍惜同胞生命的“强化符”。

雷军应当获得企业家群体理应享有的普遍保护性待遇,然而却不应在企业遭遇正常舆情危机之后获得额外的关照。

米粉或其他人给雷军披上的“万龙甲”即便很厚,也经受不住信任崩塌的“火尖枪”猛烈的刺击。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52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