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陆集团于 4 月 8 日正式宣告。将旗下的工业技术部门康迪泰克分拆为独立公司。此计划会在大陆集团分拆汽车部门之后实施。并且预计在 2026 年完成剥离。
康迪泰克主要经营由橡胶、塑料、金属和织物构成的产品。之前,大陆集团通过多轮业务拆分,形成了现在的轮胎、康迪泰克和汽车这三大部门。这次分拆之后,大陆集团就只会剩下轮胎业务,完全告别了多元化的布局,回归到了“轮胎制造商”的原本状态。
大陆集团进行了拆分和转型,这并非是个别的例子。在近些年,采埃孚(ZF)把电驱动业务剥离了出去,奥托立夫(Autoliv)将电子部门分拆了开来,德尔福(Delphi)重组成为了安波福(Aptiv)等一系列动作,这些都表明国际零部件巨头为了重新塑造自身的竞争力,开始把业务进行聚焦。
大陆集团做出的这一决策,体现了对全球汽车供应链结构性重构的焦虑,也是一种抉择。在这种类似的趋势背后,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供应链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资本对高利润率业务的追逐;同时还暗含着行业对于技术迭代以及战略灵活性的迫切需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达了上述观点。
01 一场预谋已久的战略切割
大陆集团的分拆布局由来已久。2018 年时,大陆集团就启动了动力总成业务的剥离工作。2021 年 9 月,动力总成部门正式被分拆为纬湃科技(Vitesco Technologies)。之后,纬湃科技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
2024 年 12 月,大陆集团再度宣布对旗下汽车子集团进行分拆。今年 3 月,该计划获得了大陆集团监事会的批准。独立后的汽车公司计划在今年 9 月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
康迪泰克分拆早有迹象。此前大陆集团在宣布分拆汽车子集团时曾对外表示,盈利的轮胎和康迪泰克子集团会保留在大陆集团旗下。但那时大陆集团已开始出售康迪泰克橡胶产品的原装配套解决方案业务。
康迪泰克的业务主要有两大板块,分别是工业业务和汽车业务。工业业务涉及建筑与家居、印刷与包装、非公路交通、采矿等相关的橡胶和塑料件,其营收占比为 55%。汽车业务的主要产品是用于商用车和乘用车的管路、橡胶以及热塑料保护壳等,其营收占比为 45%。
业内分析认为,在出售橡胶产品业务时,大陆集团有意剥离康迪泰克,使其能够聚焦于工业客户。随着康迪泰克在 2026 年完成剥离,它将像纬湃科技那样独立上市,从而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2024 年 8 月,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资本市场日活动中。大陆集团称,康迪泰克的中期目标为把工业业务的营收占比从当下的 55%提升至 60%,其长期目标是达到 80%。
康迪泰克的盈利能力下滑以及轮胎业务更具前景,这是除了聚焦工业领域目的之外的更深层次原因。2024 年康迪泰克的销售额为 64 亿欧元,且同比下降了 6.7%。同时,其息税前利润率为 6.2%,同比下降了 0.5 个百分点。
康迪泰克的附加值不高,其整体的盈利性属于一般水平。如果将其放进集团,反而会拖累集团的市值。安迈企业咨询的相关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分拆之后,康迪泰克能够把研发投入集中起来,转而投向新能源领域,这样就无需再受到集团整体预算的限制了。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茵创国际这一国际性并购及融资顾问公司表示,大陆集团目前的大股东是舍弗勒家族旗下的投资公司 IHO 集团,该集团的持股比例达到了 46%,并且还掌握着舍弗勒股份公司 79%的投票权。这种持股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整个分拆和转型的节奏。此前从大陆集团剥离出来的是动力总成业务,该业务也就是纬湃科技,它在 2023 年已被舍弗勒收购。
康迪泰克的分拆是充满挑战的。独立后的康迪泰克将会直接面对科德宝以及派克汉尼汾(Parker Hannifin)等专业厂商的竞争。在过渡时期,如果出现内部管理衔接不顺畅等情况,康迪泰克的采购体系可能会与市场需求发生变动,交付的稳定性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大陆集团的康迪泰克部门,其营收与利润状况对大陆集团的整体业绩有着深刻影响。分拆这一行为将会面临劳动关系转移以及资产分割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短期内的净利润。
2018 年大陆集团分拆动力总成部门。当时因关联业务调整以及资产重新配置等问题,使得当年年度目标未能达成,息税前利润率降低了 1.6%至 9.3%,息税前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超过 11%。2019 年大陆集团的分拆“后遗症”依然存在,又恰逢全球汽车产量大幅下降,这导致其息税前利润率再次同比下降 1.9%至 7.4%。
02 为何聚焦轮胎而非汽车业务
汽车子集团和康迪泰克被剥离后,大陆集团的主营业务会变成轮胎。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趋势当中,大陆集团为何不把主营车联网、自动驾驶、主动刹车的汽车子集团置于集团本部之下呢?这一点引起了业内的不少关注。
从长远角度来讲,不论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如何,轮胎都有着不变的需求,并且其利润相对较高。安迈咨询的这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大陆集团对于自身能否与中国供应商展开竞争并不确定,将其剥离出去并单独上市,能够分担风险。这与国企早期在发展电动车时的思路是一致的,也就是因为都缺乏信心,所以就想着将其分拆出去,引入社会资本来共同分担风险。
2024 年,大陆集团的销售额达到 397 亿欧元,与去年相比下降了 4.1%。其净利润总计 12 亿欧元,相较于去年增长了 1.0%。在大陆集团中,轮胎子集团的销售额为 139 亿欧元,比 2023 年减少了 1 亿欧元。不过,该轮胎子集团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率为 13.7%,比上一年提高了 0.2%。
大陆集团去年的高端轮胎销售份额呈增长态势。其高性能运动轮胎 MaxContact MC7、EcoContact7 及 EcoContact7s 销售情况火热。在亚太地区,销量最高的十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当中,有九家已经采用了大陆集团供应的原配轮胎。
今年 3 月,大陆集团表明了计划。这个计划是要把亚太地区的轮胎年产能提升 300 万条。同时,还计划投入超过 3 亿欧元,用于泰国罗勇工厂的分阶段扩建。在 2024 年中旬,大陆马牌轮胎合肥工厂的四期正式开始生产。预计到 2027 年全部满产后,合肥工厂的整体年产能将会提升到每年 1800 万条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
大陆集团的汽车子集团近年来表现欠佳。2024 年销售额为 194 亿欧元,与去年相比下降了 4.3%。息税前利润率为 2.3%,比上年提升了 0.3%,不过这主要是由于严格的成本管控以及运营效率的提高。而与之相比,业务一直在增长且利润更高的轮胎子集团,已经成为大陆集团的“利润奶牛”,并且具备长远的盈利能力。
当下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关注点有所变化,越来越看重业务聚焦的企业。像汇川技术专注于电驱动,其市盈率(PE)达到了 48 倍;普利司通专注于轮胎业务,PE 为 14.42 ;而舍弗勒业务多元化,PE 仅为 7.5 倍;大陆集团的 PE 是 10.33 。德尔福分拆动力总成部门后,有一个明显的例子,那就是安波福(Aptiv)的 PE 发生了变化,从分拆前的 12 倍提升到了分拆后的 25 倍。
大陆集团的轮胎业务方面,过度依赖单一业务可能会使市场波动风险明显增大。当前,全球轮胎行业普遍遭遇到产能过剩的困境,并且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风险比较大。行业分析指出,在这种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大陆集团急需不断地加大在智能轮胎、可持续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凭借技术创新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竞争壁垒。
03 剥离非核心资产成主流趋势
大陆集团进行了分拆,这不是个别的情况,而是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呈现出“化整为零”这一大趋势的一个具体体现。
采埃孚今年 2 月份表示会考虑分拆其电驱动技术部门。这是 2024 年 9 月启动的全球重组计划的关键举措。重组之后,采埃孚会将重点转向其在全球占优势的商用车技术领域、底盘解决方案领域以及工业技术领域。
3 月 24 日,采埃孚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柯皓哲(Dr. Holger Klei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采埃孚集团的产品线较为繁多。然而,存在一个总体的策略,那就是必须在其经营的各个领域中,跻身到行业的前三名。倘若做不到这一点,或许就难以实现盈利。独立分拆电驱动业务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提升其竞争力的水平。
去年 12 月,法国米其林把 Camso 的非公路用工程机械斜交轮胎及履带业务卖给了印度西亚特公司。米其林表示,借助此次资产剥离,它会继续依据集团的可持续增长战略来重塑其非公路轮胎业务。
这些国际零部件巨头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其背后存在至少三重驱动逻辑。其一,是为了实现资本效率与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其二,是受到技术变革与行业重构压力的影响;其三,是出于全球化竞争与地缘政治博弈的考量。上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茵创国际称,大陆集团剥离汽车业务后会推行更激进的分红政策,即派息率从 20%—40%提升到 40%—60%。保持高盈利能力成为优先目标,这是其推动出售康迪泰克的重要缘由。
其次,资本市场倾向于高增长、高利润率的业务,这促使企业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麦肯锡的研究表明,头部车企在未来五年计划把 78%的研发预算投入到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零部件企业必须相应地同步调整资源的配比。在分拆消息被公布之后,大陆集团的股价累计上涨了 8%,这反映出市场对其战略调整的认可。
新能源零部件企业由于存在技术壁垒且具有增长潜力,所以具备更高的议价能力,并且还要求企业深度聚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这种背景当中,轮胎业务遭遇到了对于轮胎性能以及节能性等方面的新要求,大陆集团需要集中自身的资源来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当前全球贸易壁垒和地缘政治冲突在不断加剧。分拆能够降低企业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就像近日美国加征关税这件事,大陆集团的轮胎公司以及康迪泰克在欧洲、亚洲和北美都设有轮胎生产基地。分拆之后,它们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更加灵活地调整生产和销售布局。这样既能够减小损失,又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作者是周信,36 氪获得授权后进行了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