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梁子祺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AI已渗透至我们生活各个方面。近来文字类AI工具快速兴起,直接关联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给人们生活带来变革性变化。你是否在使用AI工具?
日前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对1340名受访者展开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 近八成受访者近期使用过人工智能工具 内容生成 教育辅助 效率工具 是人们当前使用AI工具的主要用途 对于未来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人 65.4%的受访者期望建立涵盖伦理 算法等各方面的AI法规体系
78.3%的受访者近期使用过人工智能工具。在校大学生的使用比率超过了九成。
陈柏彤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三的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刚使用完AI工具“豆包”。她说从最初的GPT,到文心一言、DeepSeek等,她用过不少AI工具。如今她最常用的就是豆包,觉得其界面版块清楚明晰,操作便捷又友好。
杨靖坤29岁 是平面设计师 AI成其工作必备辅助工具 他说 文字生成类AI工具如豆包 GPT DeepSeek他都在用 做平面设计时 图像生成类的如Midjourney 即梦他也会用 他还表示 设计行业用AI辅助工作很普遍
调查表明,78.3%的受访者近期比较常用人工智能工具。其中,近三成即27.7%的受访者频繁使用。交互分析显示,受访在校大学生使用比率最高,为90.2%。其次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比率为83.8%。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排在第三位,比率为82.0%。在不同代际层面 年龄越大 使用人工智能的比例越低 00后的比例最高 为85.1%
在各类不同的AI工具里,豆包是人们使用最为普遍的工具。超过六成受访者,即61.0%都在使用它。其次是文心一言,使用率为48.6%。DeepSeek排在第三位,使用率是44.1%。其他主要的还有腾讯元宝,使用率17.9%。讯飞星火使用率为17.4%。Kimi使用率是16.5%。GPT使用率为11.3%。千问使用率是10.7%。
内容生成、教育辅助、效率工具是现阶段人们使用AI三大用途
陈柏彤觉得,AI对她的学习助力不小。在毫无头绪不知如何着手时,她会与AI交流探讨来激发灵感。要是需要撰写专业性不强的材料,她也会借助AI生成一版当作参考。然而在准备学术性且要求高的内容时,她依旧依靠自己陈柏彤会借助AI来生成图像。她还会跟AI玩游戏,甚至与AI对话聊天。“有一回,我用GPT写小说,跟它聊天探讨。我感觉对方是个可爱且值得信赖的朋友。它不但能认真倾听、理解我,与我产生共鸣。还能发现对话者的亮点,给予真诚赞美。这让我特别惊喜。”
杨靖坤会把构思告知AI。让AI帮他完成一个用于初步和品牌方沟通的方案。AI能考虑到签订合同时需留意的一些问题。考虑得挺周全。如今杨靖坤工作中的文本生成工作主要借助AI来完成。最近他还向AI进行了心理咨询。感觉挺有意思
湖北周凝的孩子读小学六年级。她近来用AI陪孩子练口语。其发音标准。回应快速流畅。一开始孩子都以为是在和真人对话。外教费一下子就省下了。她感叹。除免费外。AI能随时听从召唤。排队、坐车时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格外省心。
人们现在使用AI工具主要是做什么?调查显示 内容生成 也就是文案撰写与图像视频生成 占比62.8% 是第一用途 其次是教育辅助 包括知识问答与学习路径规划 占比56.2% 第三种用途是作为效率工具 涵盖文档处理 数据分析与信息检索 占比52.4% 其他用途还有 健康管理 即饮食建议与医疗咨询 占比44.7% 情感交互 像心理疏导与虚拟陪伴 占比28.1% 商业决策 包含市场分析与投资建议 占比10.4%
还要覆盖算法等各方面
陈柏彤有所感慨。她身边的人包括父母都对AI颇为关注。然而当下AI对于年纪稍大些的人群而言存在上手门槛。她表示希望AI产品在设计时能更多地考虑中老年人群。比如可以提供“老年操作版本”。她还十分期待AI在娱乐情感方面能够给予更多支持。她认为当人们能够从AI那里获取积极有效的情绪价值时。会给生活带来诸多改变。并且我期盼着将来AI在每一个具体领域都能有更为精深的进展。
杨靖坤认为,当前文字类AI工具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幻觉”。AI有时会编造信息,将不实信息说得有条有理,甚至所引信息来源都不真实。这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常让人防不胜防,且很难查证信息真实性。他期望能迭代优化模型,同时运用多样化、高质量训练数据,解决AI幻觉问题
未来,要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65.4%的受访者期待建立AI法规体系,该体系覆盖伦理、算法等各方面。65.3%的受访者指出应尽快出台AI安全技术强制标准。59.6%的受访者呼吁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培训,以此提升数字素养。35.5%的受访者建议健全AI服务行业监督管理制度与标准。
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齐爱民指出 要在法律制度层面构建人工智能系统化保障体系 首先要制定《人工智能基本法》 该法需坚持以人为本 从整体上确定人工智能基本规则 为各细分领域人工智能单行法制定提供法律依据和立法基础其次 针对人工智能 存在数据治理 算法歧视 算法黑箱等特殊法律问题 在《人工智能基本法》基础上 制定单行立法 针对性解决人工智能数据治理问题 解决算法难题保障制度具备科学性稳定性与灵活性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里,00 后占比 9.5%,90 后占比 48.4%,80 后占比 34.4%,70 后占比 6.1%,60 后占比 1.4%,其他占比 0.2%。中学生所占比例为0.4%。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是6.1%。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比9.7%。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占20.3%。私营或外资企业工作人员占47.2%。个体户占7.7%。灵活就业者或自由职业者占7.5%。无业或失业人员占0.6%。已退休人员占0.1%。其他占0.4%。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杨靖坤为化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