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 高凯)主题为“智能时代的IP设计与运营”的学术沙龙近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产业界的专家齐聚一堂,从艺术、科技、文化、商业等角度探讨智能时代背景下IP设计的未来趋势和创新路径。
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领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表现等新兴技术不仅重塑了设计流程,也深刻影响着IP设计和运营策略。在这场由清华美院主办的沙龙上,北航教授叶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重重考验的文化IP,应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设计实践来振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叶锋提出“数字场域”的概念,强调要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空间、沉浸、互动、虚拟、装置、物理元素相互关联的数字叙事目标。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刘洋介绍了国潮玩具IP的创作成果和经验。关于智能技术在IP领域的应用,刘洋分享了正在建设的中国文化元素库,以及文化创意开发设计的基础素材库。刘洋指出,要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系统性优势,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和情感表达。
SMART文旅平台创始人王旭认为,人工智能在复杂系统领域的应用将极大提高设计效率。王旭建议,利用好“体展节”四大机遇,即通过举办知识产权相关赛事、会议、展览、节庆等多元化活动,有效推广和运营城市IP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清华大学文创委员会副秘书长周家伦从“城市IP”出发,从“国家符号+本土创作”的不同角度进行了介绍。他通过“南海雄狮集团”IP打造的案例,展示了地方政府在城市IP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并探讨了相关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
优酷AI智慧作品设计负责人张一申指出,智能时代内容传播的渠道发生了变化,设计师的视角、职能、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内容消费的本质没有改变,那就是精神消费。因此,品牌设计需要从生活中寻找共情。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师杨进分享了《品牌IP研究与设计》。他提出了品牌IP之路的要点:智能时代的设计师必须具备IP世界观意识;设计师的技能影响IP的可视化和群体的表征;设计师必须融入角色并真正喜欢它。
活动现场。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互动交流环节,叶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基于人的灵性结合智能设计的系统思维来进行,从而实现数字媒体设计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旭提出,可以围绕城市的美食、戏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城市记忆”构建城市IP体系。张益申认为,越是智慧的时代,设计师越要考虑人本身、人的情感和需求,关注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超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