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 7 点 30 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北京亦庄正式开始。20 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共同参与了 21.0975 公里的赛程。
4 月 19 日,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的半程马拉松结束了。之后,比赛的结果也公布了出来。
冠军:天工机器人(机器人:天工)
亚军:小顽童机器人(机器人:N2机器人)
季军:行者二号机器人(机器人:行者二号)
在比赛之中,旋风小子机器人也表现出色,第三名冲线!
特别的是,颁发给机器人选手的奖牌,是机器人的形状。
据悉,本次比赛的奖牌背面,有一块电路板。这块电路板将北京亦庄的地标性建筑集结在一起并相互连接。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沃土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人形机器人半马完赛奖+专项奖发布
央视新闻在 4 月 19 日发布消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参加的半程马拉松今天已经圆满完成比赛。并且发布了完赛奖以及各类专项奖。
完赛奖名单:
第一名是天工队,没有更换人员,总用时为 2 分 40 秒 42 毫秒,最终用时也是 2 分 40 秒 42 毫秒。
第二名小顽童队更换一次机器人,总用时是 3 分 27 秒 50 毫秒,最终用时为 3 分 37 秒 50 毫秒。
第三名的行者二号队更换了两次机器人,总用时为 4 分 00 秒 56 毫秒,最终用时 4 分 25 秒 56 毫秒。
第四名的旋风小子队更换了四次机器人,其总用时最初是 3 分 46 秒 55 毫秒,最终变为 4 分 51 秒 55 毫秒。
第五名的 EAI 队更换了两次机器人,总用时为 4 分 45 秒 27 毫秒,最终用时是 5 分 10 秒 27 毫秒。
半醒机器人队获得第六名,他们更换了五次机器,最初总用时 4 分 02 秒 19 毫秒,最终用时 5 分 27 秒 19 毫秒。
最佳耐力奖:天工队
最佳人气奖:行者二号队、城市之间科技队、钢宝队
最佳形态创新奖:行者二号队、城市之间科技队、钢宝队
最佳步态奖:行者二号队、城市之间科技队、亦马当先队
宇树机器人G1出现在终点
公司回应:官方并未参赛
比赛现场,宇树科技 G1 曾展示了“鲤鱼打挺”“侧空翻”等高难度复合动作。然而,它在开跑时却摔倒了。随后,G1 迅速站了起来,站起之后还向观众挥手致意,接着再次投入到比赛中。
19 日,记者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现场得知,《科创板日报》报道称宇树科技机器人 G1 出现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终点。时间大概在 12 点 30 分左右,该机器人属于城市之间科技队。据悉,宇树科技官方没有参赛,此次是第三方客户购买的 G1 机器人来参赛。
宇树科技方面随后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表示主要在忙于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所以没能参赛。还说比赛都需要提前好好准备,而他们最近事情比较多。
G1 人形机器人自去年开始发货,已出售给众多全球客户,且已使用了很长时间。因此,在此次马拉松比赛中,有好几个独立团队使用了我们的机器人。例如,客户运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所以在现场能够看到不少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这些机器人,在不同人操作或开发的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异较大,希望大家不要产生误解。机器人如同其他电子产品一样,其表现性能与使用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推动机器人行业的进步。
“天工”夺冠
背后股东涉这些上市公司
此次夺冠的天工 Ultra 身高大概是 1.8 米,体重大约为 55 公斤。今年,它不但把时速从 6 千米/时提升到了最高峰值速度 12 千米/时,而且通过搭载“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变得更为聪明了。
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称,为在此次马拉松中获得优异成绩,他们攻克了诸多硬件难题,包括本体的稳定性、轻量化设计以及关节长时间运动易发热等。同时,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提升了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等。在参赛过程中,“天工 Ultra”的配速处于 7—8 千米/时。
公开资料表明,天工 Ultra 的研发企业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公司官网的资料显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 2023 年 11 月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它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以及应用生态建设的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优必选等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也有京城机电等参与其中,还包括小米机器人以及亦庄机器人等。这里汇聚了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顶尖的科学家,同时也汇聚了顶尖的工程师,并且研发人员占比 70%以上。
天眼查的信息表明,在公司的四大股东里,优必选的持股比例是 28.57%,小米机器人的持股比例是 28.57%,京城机电的持股比例也是 28.57%。
N2 机器人获得亚军,它来自松延动力。参数表明,N2 机器人是松延动力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其身高为 1.2 米,体重 30 公斤,虽小巧却很灵活。它具备多种运动能力,如大步行走、奔跑、单双脚跳跃以及舞蹈等。实测奔跑速度最快可达每秒 3.5 米,售价 3.99 万起。
卓益得的行者二号机器人赛队获得了季军。行者二号是业内最先推出的以肌腱仿生(绳)驱动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并且是卓益得公司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产品。它的身高为 1.70 米,整机重量仅仅 28 公斤。
跑姿大赏
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参赛队伍包含来自高校的人形机器人单位,这些单位属于“学院派”;还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人形机器人单位;同时,也有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并不是专业进行机器人研发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报道,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一起跑步,场景很有意思。有的机器人身高 1.8 米,宛如大步流星的魁梧大汉;有的机器人才 1 米多高,就像蹦蹦跳跳的小小孩童。记者从赛事组委会得知,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在样式方面各不相同,在身高上有差异,体重也不一样,功能更是各有侧重。有的人形机器人擅长跑步,有的“颜值”较高,还有的会进行交流。虽然它们都采用纯电驱动,但起跑方式各不相同,跑姿也各有特色。
看姿态、看速度,一看就是“种子选手”。
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说一句健步如飞不过分吧?
个子最小,手举最高,跑步最有力!
出发就不慎摔倒?没关系,站起来继续!
左晃晃右晃晃,怎么不算一种步伐稳健呢?
跑步穿搭搭配好,防晒用品不能少。
你再仔细看看,看我“长得”像谁?
“扶我,我还能跑。”
参赛机器人队伍都有谁?
参赛机器人队伍全阵容速览↓
具身智能战投棋局中 互联网大厂抢着“付费”
本次机器人马拉松举办的前几天,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在 4 月 15 日至 16 日于北京举行。这场盛会聚集了陈建宇等多位重量级人物,他们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产业协同,就像是为这场机器人马拉松进行了一次预热的行业研讨。
会上,立德机器人与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等十家单位一同发布了《2025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报告做出预测,在 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产量将会超过一万台。同时,其市场规模有希望达到 82.39 亿元,能够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并且,2025 年中国具身智能的市场规模约为 52.95 亿元。到了 2030 年,中国具身智能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 1037.52 亿元,占全球的 44.6%。报告整体内容呈现出这样的态势:“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关注点在中国”,并且“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将在中国”,呈现出加速冲刺的状态。
近年来,京东把 AI 战略的重点置于产业端的应用上,像数字人直播以及物流优化等。然而,在面向 C 端用户的 AI 产品方面,京东表现得较为低调。不过在前不久,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出现在香港科技大学,对多个人工智能相关项目进行了参观,这件事引发了很多猜测。
招兵买马也好,自建团队也罢,不难预见,互联网“大厂”之间在具身智能领域的交战会愈发激烈。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以及家庭服务等各个领域有着巨大潜力,这吸引了“大厂”们前来进行相关活动。
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身处棋局之中。
今年年初,“BV 百度风投”参与了机器人公司“维他动力”的融资事宜,此次融资规模近亿元,且处于种子轮阶段。
去年 10 月,具身智能公司“星动纪元”完成了近 3 亿元的 Pre-A 轮融资,并且是由阿里等联合领投的。阿里在此之前还参与投资了通用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逐际动力 A 轮战略融资的 6 家机构里,有 3 家是来自产业方的,这些产业方覆盖了人工智能、汽车制造、物流以及城市综合服务等多个战略性应用场景。
美团在机器人领域有很多动作。据报道,去年 2 月,“美团战投”参与了宇树科技近 10 亿元的融资,此轮融资为“B++轮”;6 月,美团战投还参与了银河通用机器人的天使轮融资。
4 月 19 日,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透露,阿里和京东等电商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基金的途径参与具身智能初创企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在业务方面也有路径能够实现自身与具身智能产业的协同。
李志起认为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流与供应链的协同,京东的自动化仓储和配送体系能够集成物流机器人,凭借此来促使具身智能技术在分拣以及运输等环节实现规模化应用,加快技术的迭代更新。另一方面是数据与算力的共享,阿里云等平台所拥有的海量数据资源以及人工智能算力可以对机器人算法进行训练,例如通过云、边协同的方式来优化机器人的决策模型。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的主任陈端在 4 月 19 日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微信采访。他表示,电商平台在具身智能产业侧的应用路径,由于各家公司的“基因”不同,所以路径也存在差异。对于京东来说,因为它拥有智能物流体系的技术底座,所以能够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到仓储、分拣等环节。
此外,可以借助场景开放来实现生态方面的联动。电商平台的线下零售场景以及社区服务场景能够充当具身智能的落地试验田。在服务场景里引入服务型机器人,以此来验证人机协作模式。李志起补充道。
另外,有机构持有这样的观点: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复杂场景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技术的迭代以及商业化的落地都在加快。从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机器人具备在制造业中替代人工的经济性,并且还能够创造出新的需求场景。预计机器人的需求增长曲线会更加顺畅,也会更加陡峭,它依然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有望超越消费电子以及电动车产业链的、具有长坡厚雪特点的大赛道。
赛事是科技实力的竞技场,也是资本市场的风向标。深市规模最大的机器人 ETF(159770)在近 10 个交易日里连续有资金净流入。开年以来,其份额大幅增长,超过了 40 亿份。最新份额上升到了 57.7 亿份,创出了历史新高。AI 大模型、特斯拉 Optimus 量产以及政策“机器人+”行动等多重因素起到催化作用,这使得机器人 ETF(159770)成为投资者布局机器人产业的关键工具。近一个月板块出现集中调整,短期压力得以释放,之后或许会再次迎来反弹的机会。
声明:文章内容与数据仅作参考,无法构成投资建议。若投资者依据此进行操作,那么风险需由其自行承担。
编辑|||程鹏 易启江 杜波
校对|孙志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