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具钢组织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答:组织异常的工件在奥氏体化加热后缓慢冷却,冷却组织中出现晶界网状碳化物和围绕该网状碳化物的铁素体组织。 在热作模具钢3Cr2W8和H13中,锻后使用停锻时的温度时,没有采用正确的冷却工艺。 应先快速冷却至700℃以下,然后进行退火。 相反,(Ar1~Acm温度范围)进行余热退火处理。 由于锻造温度太高,高温奥氏体化加热充分,合金碳化物完全溶解。 在随后的余热退火和保温过程中,奥氏体中的合金碳化物析出,析出的碳化物长时间聚集在晶界处。 形成大的、网状碳化物,碳化物与晶粒之间形成贫合金、贫碳铁素体带,即异常组织。 碳化物形式为M2C和M23C6。
热作模具钢3Cr2W8和H13的碳含量分别为0.30%~0.40%和0.32%~0.4%。 形成的碳化物很小并且难以检查。 往往很容易被忽视。 再加上市场价格竞争,往往不采用高温正火等工艺来消除这种组织,而将这种组织传递到最终的热处理。
碳化物M23C6在900℃以上开始溶解,1100℃时基本溶解并完全溶解于奥氏体中。 M2C在1150~1200℃温度下只能部分溶解于奥氏体中。 热处理和淬火后仍残留有网状碳化物。 ,同时淬火硬度也会降低。 这种结构的模具使用寿命很低,而且一般会出现早期裂纹,并以破碎成多片的形式出现。
2、模具钢可以采用保护气氛加热进行热处理吗?
答:模具钢有高碳和中碳两种类型,热处理的加热温度有中温和高温。 目前用于热处理的炉型主要有中高温箱式电阻炉、盐浴炉、真空炉等。 采用低氧化保护气氛炉对模具钢进行热处理的情况很少见。 一方面是加热元件和耐热钢合金的寿命短,另一方面是保护气体的选择问题。
例如:5CrMnMo等中温加热模具在箱式炉(或箱式炉)中淬火加热。 为了避免氧化和脱碳,一般采用箱内加热,并填充木炭或旧渗碳剂进行保护。 这可能会导致模具表面渗碳。 渗碳除了掩盖模具本身的真实硬度外,主要缺陷是极易产生表面热疲劳裂纹,导致早期脆化或降低使用寿命。 这种情况在生产实践中是比较常见的。 有些锻模的热疲劳裂纹,实际上是由渗碳引起的。
实际生产中,可采用甲醇滴气作为保护气体处理中碳合金钢模具,如:H13、H11、3Cr2W8V、5CrMnMo、5CrNiMo等。当热处理奥氏体化加热时间为4~6小时时,脱碳层小于0.6mm。 使用甲醇气体时,注意不要在低于720℃的温度下通入,以免炉内发生气体爆炸。 甲醇气体的引入量根据废气的火焰高度来判断,一般为100~200mm。 如果输入量太小,气氛的还原性不够。 出炉的工件虽然不会被氧化,但脱碳深度会增加。
对模具钢进行氮基气氛保护淬火试验时发现,加热到1100℃以上时,碳势控制不稳定,甚至碳势急剧下降。 因此,氮基气氛中热处理的温度应控制在1050℃以下。
对于高碳合金模具钢,如Cr12冷作模具钢的保护气氛,仍可采用甲醇气体。
3、模具钢材尺寸≥200mm时,回火时间如何确定?
答:大部分资料建议回火2小时或者没有规定回火时间。 推荐的保温时间应在生产实践中作相应修改。 数据中的数据应指模面和型芯受热不均匀后的保温时间。 如果按仪表一达到温度就计算时间的话,大模具保温2小时显然是不够的,较大的模具还不能被烧穿。
高、中合金模具钢在电阻炉中加热到520~650℃左右时,单件达到温度的加热时间约为1min/mm。 对于直径或厚度为200毫米的模具,无论有无循环风机,情况控制仪达到温度后,加热时间需要透烧时间150至200分钟,保温120分钟,总计回火时间为5至6小时。 如果考虑多联炉装料,则应根据模具之间的间距来考虑间距系数。 间隔系数只考虑加热时间,不包括保温时间。 例如,直径为Ø200mm,模距为100mm的模具,炉装系数为1.5min/mm,加热时间应为200min×1.5min/mm,加上保温2h,总回火时间为200min×1.5min/mm。时间是8h。 对于厚度为100~200毫米、多片分散在炉内的模具,高温回火时间需要调整在5~8小时之间。
也可参考按模具厚度或直径25~30mm/h计算总回火时间的方法。
结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mjg/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