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 月,老黄进行了公开表态。他认为量子计算在 15 年内实现实用化的说法“乐观过头”了。同时,他更倾向于认为量子计算在 20 年内实现可用性才是“普遍共识”。他的这一言论曾导致量子计算相关股票出现大幅波动,并且在业内引发了热议。
在本次量子日的开场致辞里,他主动对之前的说法进行了纠正,并且笑着说:“这是历史上首个由 CEO 专门邀请大家来告知我为何我错了的活动。”
他表示自己之前低估了量子产业的发展速度,同时对自己的言论导致资本市场有反应感到诧异,“我都不知道有些量子计算公司已经上市了。”然而,他的这番言论再度使量子计算公司的股价受到打击,像 IonQ、D-Wave 和 Quantum 等公司的股票都出现了下跌的情况。
老黄接着把英伟达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当下的量子计算行业进行类比,他指出英伟达在早年也经历了漫长的技术积累以及商业化的探索过程,他说:“如今的量子计算企业正处在类似的阶段,需要外界给予耐心并且予以理解。”
他着重指出,英伟达不是量子产业的竞争者,而是合作伙伴。未来,英伟达将在硬件方面与量子公司展开紧密协作,也将在仿真平台方面与量子公司展开紧密协作,还将在软件生态方面与量子公司展开紧密协作。
图 | 英伟达宣布建立加速量子计算研究中心(来源:英伟达)
活动中,Pasqal 公司的高管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几大量子计算技术路径,涵盖中性原子等方案;IonQ 公司的高管也介绍了,包含离子阱等方案;Quantinuum 公司的高管介绍了,涵盖超导体等方案;Infleqtion 公司的高管介绍了,包含光子、拓扑量子比特等方案。其中很多方案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Pasqal 介绍了其在中性原子技术方面的进展,强调“可扩展性”是该技术的最大优势。目前,他们已经实现了对数千个量子比特的可控性,并且通过激光实现了高效操控。在过去的 18 个月里,他们已经在法国和德国部署了四台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重点放在工程化方面,以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化。
IonQ 分享了离子阱技术的长期积累。从 1995 年开始,最早有离子阱量子逻辑门实验。它指出自身技术路线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室温下运行,具备光学网络互联的能力。并且实现了目前“双量子比特门保真度全球最高”的成果。这些优势有助于降低纠错成本与系统复杂度。
一家专注于超导体退火技术的公司介绍了其区块链“量子工作量证明”的新应用,这表明量子计算在某些垂直领域已拥有“生产级”的潜力。
其他企业分别就自身的技术路线进行了分享。展示出量子计算产业界存在多种路径同时进行的情况,也展示出技术探索还没有固定下来的现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mjgaz.cn/fenxiang/275044.html